声乐 Q&A

Q:范老师您好!十分有幸能和您探讨声乐问题,我在这里想谈谈我对演唱中咬字的一些看法,希望范老师能够指正。国内很多歌者或多或少受西方吐字的影响,在表达曲目的时候不够贴近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就难以引起共鸣。这也是我感觉到美声在中国受众不广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更能接受的是一种民族美声,或者是纯民族的音乐。我一直在琢磨如何让声乐这门艺术在保留艺术魅力的同时又能够贴近本民族的语言和说话习惯,并且能突出个人的特点。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范老师的演唱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比如您在演唱《敖包相会》里面的一句歌词:“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哟”的“雨水”二字,还有“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的“自己”二字,口型就偏横,嘴角偏翘。我认为这相对于偏圆偏竖的口型来说,更加有艺术的生命力,更加能够表达歌曲的内涵,同时,歌手在咬字和节奏上面的把握就更加能够彰显个人的特点。在面对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听众时,如何使用贴近其本民族的语言,同时保留科学的发声气息地演唱,我的认识可能是粗浅了一些,范老师能不能指点一下呢?谢谢!

A:你的观察很有意思。我觉得无论什么唱法,只要唱得好,总是会有听众的。再说好的音乐和艺术是不受民族和地域限制的。
回答你的问题。我本人不太赞同一个艺术家太顾及不同的听众或者不同民族的趣味和取向,重要的是艺术家自己的趣味和取向,他或她是不是忠实于自己和他们所从事的艺术。再说听众的趣味和取向千奇百怪,你是永远都顾及不过来的。艺术家不应该讨人喜欢,而是被人喜欢。你说呢?:)梵高在世时没人觉得他是个艺术家,一生只卖了一幅画,还是朋友出于同情买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的追求和取向,才会有今天的梵高。
科学的发声法\气息与语言无关。语言精确、有魅力,但发声有缺陷;发声正确、气息好,但语言有缺陷;这两种情形都大有人在,似乎并不妨碍他们的事情。不同的听众需求并不相同,有些人认为一个演唱者应该是唱的比说的好听,语言的不足和缺陷可以被原谅,就像伟大的科莱里(Franco Corelli)。反之,也有像斯汀(Sting),或爵士大师瑞·查尔斯(Ray Charles),简直就是破锣嗓子!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歌唱家。我个人当然追求两者都完美,但如果硬要我选其一,那我更倾向于第一种,因为语言更直接地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一个人有没有内涵和文化,只需要听他说话就能知道。